云岭匠心 闪耀中原丨朱蕊:用面点传承中华文化 凭技艺讲述云南故事
《 环球日报 》( 2025-10-11 第08版:商业报道) 近期,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落下帷幕,云南代表团参赛选手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斩获2金3银5铜40优胜。其中,朱蕊凭借精湛技艺斩获中式面点(国赛精选)项目银牌。 中式面点(国赛精选)项目银牌选手朱蕊(左一)获奖现场(9月23日摄)。 朱蕊是一名来自云南技师学院(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健康与社会服务学院的专职老师。比赛中,中式面点(国赛精选)项目一共分为10个模块,包含大型主题面塑、包子制作、发酵面团梨、混酥制作等,不仅要求有精湛的技艺,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传承及创新能力,将食材智慧、地方风味与传统面点结合,同时在布置展台以及餐具的遴选上与面点气质相契合,使其成为文化的载体。 朱蕊中式面点(国赛精选)项目比赛现场(9月22日摄)。 “国赛首日,我用5小时完成大型主题面塑‘狮舞乾坤,面承万象’,当面团在我的手中化作雄狮、绣球、刀马旦旗、锣鼓,当非遗面塑技艺与‘乾坤万象’的中式哲学相融,每一处造型都彰显着中华美学的气韵。”朱蕊说,在后续赛程中,龙须面与馄饨皮制作成为她最大的挑战,需要结合传统技法中的“巧劲”与临场经验实现突破。比赛临时要求“现场提取天然色素”不仅没有让朱蕊自乱阵脚,还让天然食材调制色彩制作出的面点色泽更加自然,让朱蕊离领奖台更近一步。 朱蕊和教练潘友瑞在比赛现场(9月22日摄)。 “备赛期间,实训室成了我们的‘家’,每天都是从清晨训练至午夜。”朱蕊说,为攻克技术难点,赛前需进行大量重复训练,例如为做好提褶包子,朱蕊反复练习直至能稳定做出32个匀称挺立的褶子。龙须面是朱蕊从未接触的项目,学习不仅要请“外教”,还要投入加倍的精力练习,有时甚至抻面抻到肌肉拉伤。此外,为实现传统技艺与云南特色融合,她与教练潘友瑞每日高强度训练改进工具适配技法,反复尝试调制特色馅心,不断打磨展台布置、餐具遴选等细节,最终将云南野生菌、鲜花等地方特色融入面点馅心,力求每一个细节尽善尽美。 4.朱蕊在实训室里复刻主题面塑“狮舞乾坤,面承万象”(9月27日摄)。 作为一线教师,朱蕊深刻理解技能与文化的共生关系,“比赛时,我不仅注重自我提升,还会从教学角度思考技艺的传承要点。”朱蕊说,对“艺无止境”和“文化传承”的感悟促使她思考如何将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 朱蕊制作龙须面,教练和学生在一旁指导、学习(9月27日摄)。 她将会把这次比赛中对传统技法的复刻、文化内涵的挖掘、技艺的创新思路以及应对突发状况的经验逐步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技能不仅是谋生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以自身经历激励学生深耕技艺、坚守文化根脉,助力培养兼具技艺与文化素养的下一代技能人才。 朱蕊展示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上获得的银牌(9月27日摄)。 朱蕊表示,这枚银牌不仅是对她个人技艺的肯定,更是对无数个日夜坚守与热爱的“加冕”,让她读懂了技能与文化的共生之道。银牌不是终点,而是传承的新起点。未来,她将继续深耕中式面点技艺,在创新中守护文化根脉,让自己的每一件面点作品都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名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