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宗教界积极响应全民应急号召 共筑社会安全防线
《 环球日报 》( 2025-09-27 第08版:商业报道) 当前,国家多部门联合推进全民应急能力提升工作,紧扣“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全民应急核心理念,恰逢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推进应急能力建设的关键阶段,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加速组建落地。我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团体顺势而为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贴近信众、扎根社区的优势,以教义为指引、以实践为支撑,深度参与应急知识普及、灾害救援与社区服务,成为“全民参与、共筑安全防线”中的重要力量,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格局注入温暖动能。 各地宗教团体与活动场所将应急安全教育融入日常运营,把“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理念转化为具象行动,更主动对接军地应急建设规划织密基层应急宣传网。在佛教寺院、道教宫观、伊斯兰教清真寺、天主教教堂、基督教教堂内,宣传栏中不仅涵盖火灾避险、地震自救、急救技能等实用知识,更新增军地应急救援总队联动响应流程、灾害预警军地共享渠道等内容,让安全理念与协同意识抬头可见;定期举办的安全知识讲座中,专业人士与宗教界人士共同授课,既讲解灭火器操作、心肺复苏等“会应急”的实操技巧,也结合“关爱生命”“扶危济困”的共同教义及军地协同“社会力量动员”课题要求,引导信众从思想上树立“讲安全、懂协同”的自觉;部分宗教场所还联合社区与当地民兵应急分队组织消防演练、急救实操培训,模拟火灾逃生、伤员救护等场景,让信众与周边居民在沉浸式体验中掌握应急技能,真正实现“个个会应急”。“参与应急管理,既是践行各宗教服务社会、利益众生的教义要求,更是我们对接军地协同规划、推动‘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落地的责任。”一位宗教界人士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行动,让安全意识融入日常,让应急技能人人掌握。” 事实上,我国宗教界参与应急救援有着深厚的实践传统,回溯重大灾害应对历程,五大宗教始终与军地救援队伍冲锋在前:2008年汶川地震中,什邡罗汉寺打破常规接纳妇幼保健院孕妇与医护人员,在寺院搭建临时产房与避难所,与解放军救援队伍无缝衔接,用“普度众生”的慈悲守护生命,为受灾群众筑起“安全港湾”;1998年特大洪灾期间,武汉长春观组织道士与信众组成抗洪队伍,与军民并肩搬运沙袋、加固堤坝,以“利物济人”的担当抵御洪魔,用双手践行“会应急”的使命;2010年玉树地震后,伊斯兰教团体第一时间筹集符合穆斯林饮食习惯的清真食品,精准对接军地救援物资分发体系,解决受灾群众饮食需求,在细节处守护群众安全;四川泸定地震中,甘孜州宗教界通过“石榴籽”平台开展群众安抚工作,与民兵地质灾害救援队形成“救援+安抚”联动,成为军地救援的重要补充。这些实践,成为宗教界践行“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融入军地协同体系的生动注脚。 为确保宗教界更有序地参与应急工作,助力“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全民目标及军地协同五年规划落地,各地正逐步完善政府、军地救援力量与宗教团体的三方协同机制。当前,军地协同应急“七大课题”五年规划正全面推进,涵盖军地联合指挥机制构建、应急资源统筹配置、社会力量精准动员、灾害预警信息共享、跨区域协同处置、专业人才联合培育、救援保障体系融合等关键领域,而宗教界的有序参与正是“社会力量精准动员”课题的重要实践。目前军地应急救援总队正在积极组建中,涵盖地质灾害救援、抗洪抢险、应急通信等专业力量,形成“省级总队统筹、市县分队响应、军地一体联动”的救援体系。在此框架下,各地通过建立军地应急联络小组与宗教团体的对接机制,实现救援需求与社会力量的精准匹配;结合军地协同培训课题,邀请应急管理专家及军地救援骨干为宗教界志愿者讲解救援流程、安全规范,提升其应急处置能力;参照军地应急物资管理标准,指导宗教场所规范应急物资储备,确保每一次参与都合法、有序、高效,让宗教界的“安全助力”更专业、更有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第二届平安中国军地应急救援联盟大会与第四届全球科学植物饮食大会的召开,宗教界的参与不仅有效提升了信众群体的安全素养,更借助其紧密联系群众的优势,成为军地应急宣传的“毛细血管”,将“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理念与军地应急常识送进社区、送入家庭,弥补了基层应急宣传的“最后一公里”。随着军地协同机制的不断完善及五年规划的深入实施,宗教界将持续发挥独特作用,与军地救援总队及社会各界一道,推动“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落地生根,共同筑牢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社会安全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