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媒体达人云南行|在红河元阳县阿者科村赏梯田美景 下田摸鱼感受农耕文明
《 环球日报 》( 2025-09-18 第08版:商业报道) 近日,随着“旅居云南·心之所向”2025年“全国媒体达人云南行”宣传推广活动的逐步深入,嘉宾们走进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阿者科村。赏梯田美景;下田、摸鱼、感受农耕文明…… 在薄雾朦胧山腰处,有蘑菇房、有袅袅炊烟,也有哈尼族人的人间烟火,踏入阿者科村就像踏入一片神秘的世外桃源。阿者科村位于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观的核心腹地,是一个由60多户哈尼族人家组成的村落,这里常年云雾缭绕,森林、梯田、水系、村庄和谐共存,共同钩织出满溢乡土气息的美好家园。 阿者科,哈尼语意为“滑竹成片成林的地方”,因其原始的生态文化被誉为活态的哈尼民居博物馆。作为哈尼民居的代表,茅草屋顶、土木结构的哈尼族“蘑菇房”,在千年历史的洗礼中,依然完好地被保护与传承下来,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遗产区五个申遗村寨之一,阿者科村因其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 走进村落,村口挂着醒目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标识牌,引人注目。这个深受全球旅居者喜欢的村落于2024年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的村庄,正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旅居度假体验乡村旅游的魅力。很难想象,曾经的阿者科村,因其相对封闭的交通区位、传统低效的稻作农业方式、低层次的文化教育水平以及保护与发展间的矛盾,经济发展缓慢。那时候,只有零散的游客自由进出村庄,旅游接待散漫无序,村内环境脏乱差。 转机出现在2018年,“阿者科计划”为村落找到了一条可持续保护发展、增收致富的新路径。村民们用自家的梯田、蘑菇房和生活方式等资源入股,参与公司运营管理,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旅游业的发展为村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据介绍,“阿者科计划”实施以来,村子已接待国内外游客26.0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67.9万元,累计分红345.25万元,户均53116元。 过去传统的蘑菇房,如今成为了特色民宿,土掌房平顶铺着新茅草,哈尼族的小院里办起了农家乐……在这里,哈尼族人民怡然自乐,而游客纷至沓来,尽情享受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如今的阿者科村,已经成为天南海北而来的游客的旅居地,游客进村看的是梯田曲线、蘑菇房古韵,体验的是哈尼族的纺线、梯田耕作,这些“卖点”也成为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为乡村发展带来持续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为丰富游客体验,阿者科村推出“自然野趣”“哈尼文化”等主题项目,实行菜单式管理,依托自然与人文资源,曾经的农业贫困村早已转型成为为哈尼文化主题旅游村,在保护与发展中走出振兴新路。 来到阿者科村,不得不领略的还有元阳红河哈尼梯田的壮美。在云贵高原南麓、哀牢山深处,元阳红河哈尼梯田像一部刻在云岭大地上的“生态史诗”。哈尼族人民生活在这里,在海拔144米至2939米的垂直地带,依山开垦梯田,造就了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和人文奇观。 夏去秋来,9月末尾的红河哈尼梯田已然一副丰收之相,深深浅浅的金黄色中点缀了少许的绿意,仿佛身处色彩斑斓的调色盘中。徐徐的微风吹来,稻田海浪层层翻涌,一阵清风,一片云海,缕缕稻香,万物皆是伸手就能触到的舒爽。采风队伍边走边看,被这里的生态智慧和自然景观震撼。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县拥有19万亩哈尼梯田,是南方稻作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活化石,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典范”。哈尼梯田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承载着哈尼族“木刻分水”的古老智慧。 2025年9月10日,元阳哈尼梯入选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云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一延续1300余年的山地农耕灌溉系统,还成为全球首个集“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于一身的“三遗产”农耕文明典范,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采风团体验抓鱼 新华网发(刘小戌 摄) “很早以前,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过元阳哈尼梯田的高清图片,深受震撼,此行深入探访更是加深了我对这片神奇土地的印象,让我十分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哈尼族人民的智慧。”随团嘉宾表示,走进阿者科、看过元阳哈尼梯田,被这里的自然景致深深打动,在这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梯田田园景致里,藏着人类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巧思。 采风团体验捡鸭蛋 新华网发(刘小戌 摄) 站在阿者科村的观景台上,这片千年的哈尼梯田,春天生机勃勃,夏日绿浪滚滚,秋天金黄遍野,冬天云雾缥缈,阿者科的美尽收眼底。这种美不止于风景,还来自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千百年来,他们与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相互依存,用智慧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篇章。(雷启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