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以“一廊一带四基地”为笔绘就北疆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 环球日报 》( 2025-09-09 第08版:商业报道) 【按】内蒙古自治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党的建设全面围绕主线展开。近期,自治区民委联合相关地区梳理总结贯彻主线要求的典型经验,为各地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在祖国北疆的锡林郭勒草原上,一条以“边境模范长廊、非边境共享示范带、四个教育实践基地”为骨架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正铺展延伸。近年来,锡林郭勒盟以“牢记嘱托共奋进 石榴花开映锡林”为主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发展血脉,在1103公里的边境线上书写了守边固边与民族团结交融的生动篇章,为边疆民族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鲜活的“锡林郭勒方案”。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紧紧围绕“牢记嘱托共奋进 石榴花开映锡林”主题,以“边境模范长廊、非边境共享示范带、四个教育实践基地”(以下简称“一廊一带四个基地”)为核心架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在守边固边中凝聚人心,在交融共进中深化认同,为边疆民族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了具有示范意义的“锡林郭勒实践”。 “一廊一带四个基地”示意图 一、边境线上的“红色长城”:以思想为魂,以发展为基,筑牢安全稳定屏障 锡林郭勒盟北接蒙古国,边境线绵延1103公里,是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重要屏障。这里,5个边境旗市(二连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以“共创共建”为纽带,打造了一条“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将爱国情怀与团结共识深植边疆。 思想引领:让五星红旗飘扬在边疆每寸土地 “每天清晨,我都要先升国旗,再开始放牧。”苏尼特左旗牧民护边员那顺乌力吉说。在锡林郭勒边境地区,“国旗耀边关”工程已覆盖312个边境牧户、56个抵边办公场所和103公里边防公路,形成一条“国旗景观带”。通过“报、网、端、微、屏”全媒体矩阵开设的“中华民族一家亲”专栏,以及“红书包”志愿宣讲队、“马背党校”等特色载体,党的声音传遍草原深处。5年来,累计开展理论宣讲、知识竞赛等活动3500余场,覆盖22万人次,边民的“五个认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深化。 “国旗耀边关”主题活动 兴边富民:让边疆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以前用电靠风力发电,现在电网通到了家门口,牧场还建了智慧牧场系统。”阿巴嘎旗牧民额尔登其木格笑着说。近年来,锡林郭勒盟聚焦边境地区基础设施短板,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嘎查电网升级、安全饮水等民生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超31亿元(其中中央及自治区资金2.6亿元、京蒙协作资金39.17亿元、本级配套3.17亿元)。特色产业也在提质增效:苏尼特左旗的肉羊养殖基地、东乌珠穆沁旗的绒毛加工产业,让边民“钱袋子”鼓起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强边固防:军民携手共筑“铜墙铁壁” “我们既是牧民,也是护边员。”苏尼特右旗牧民阿拉坦其其格展示着她的“护边员证”。目前,全盟已组建1123人的牧民护边员队伍、5个边防民兵连(每连105人)和31个边防民兵排(每排30人),形成“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格局。创新打造的“草原枫桥”治理品牌,整合警民联合工作站、蒙古包警务室等9类资源,设立312个“护边驿站”,通过综治“乌日特”、草原“110”机制,2024年成功调处矛盾纠纷4690起,化解率达99.95%,边境地区连续多年实现“零重大案件”。 马背警队与护边员巡逻 二、非边境地区的“交融样本”:以文化为根,以共享为径,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在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等8个非边境旗市(管理区),锡林郭勒盟以“共享示范带”为载体,将民族团结融入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让各族群众在交融中共建美好家园。 “民族团结+”: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在锡林浩特市“民族团结+传统文化”主题公园,蒙古族长调、马头琴演奏与汉族剪纸、书法展演同台呈现,吸引各族群众驻足参与。编纂的《锡林郭勒4个“100”口述史》收录了100位牧民、老干部、知青和“国家孩子”的口述故事,再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浑善达克沙地穿越线路”“蒙古马超级联赛”等文旅项目,将民族团结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其中“千里草原风景大道非遗支线”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 乌兰社区舞蹈队在奥林匹克公园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排练节目 典型引领:让示范点位成为“活教材” “这是当年兵团战士用过的工具,这是他们写的家书……”在“兵团岁月”陈列馆,讲解员正为游客讲述军民共建的故事。目前,示范带已建成100个特色示范点位:察哈尔盟第一党支部纪念馆的红色基因传承基地、中国科学院明安图观测基地的“草原天眼”科普点,以及军民融合示范点、非遗体验工坊等,形成了多层次、可复制的实践样板。 察哈尔盟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互嵌交融:让各族群众亲如一家 “我和汉族同学一起上课、一起踢足球,还学会了包饺子。”西乌珠穆沁旗蒙古族中学学生巴特尔说。通过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组织2000余名青少年赴北京、湖北等地开展冬夏令营;推动79所普通学校与35所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结对共建,实现幼儿园“民汉合园”全覆盖;建设农村牧区“民汉合住”养老园区,让各族群众在生活细节中增进感情。此外,与拉萨、菏泽等城市签订跨区域合作协议,推出“草原红色之旅”“坝上旅游一体化”等项目,年接待跨区域游客超50万人次,交往交流交融的渠道不断拓宽。 “小小石榴籽”青少年民族团结交流营 三、教育实践基地:以故事为媒,让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锡林郭勒盟深入挖掘历史资源,建成4个主题鲜明、功能完善的教育实践基地,将抽象的“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精神力量。 “守望相助”基地:铭记嘱托,感恩奋进 在锡林浩特市“五畜祈福”仪式展厅,一幅牧民群众共同祈福的照片格外醒目。基地通过实物展示、场景还原,生动呈现党中央对民族地区的关怀,激励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廷·巴特尔基地:扎根草原,奉献担当 “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在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工作了45年,带领牧民从“靠天养畜”到“科学养畜”,将贫困嘎查变为“全国文明村镇”。基地通过图文、视频和实物展示,再现他“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初心故事,成为弘扬奉献精神的“实景课堂”。 廷·巴特尔与牧民们分享畜牧业养殖的经验做法 “三千孤儿入内蒙”基地:民族大爱,血脉相连 “没有草原妈妈的奶水,就没有今天的我。”苏尼特左旗“国家孩子”张凤仙动情地说。基地通过历史展厅、口述记录和互动体验,再现上世纪60年代888名南方孤儿在锡林郭勒草原“接得住、养得好”的感人历史,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代代相传。 苏尼特左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展览馆内的“国家的孩子”主题展览 乌兰牧骑基地:文艺为媒,凝聚人心 在苏尼特右旗——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地,65年来,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累计演出1.3万余场,创作《草原上的乌兰牧骑》等300余部作品,用歌声和舞蹈传递党的声音,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流动课堂”。 锡林郭勒供电公司联合乌兰牧骑慰问输变电工程建设者 北疆画卷,因团结而更美 从边境线上的“国旗景观带”到草原深处的教育实践基地,从“牧民护边员”的坚守到“国家孩子”的感恩,锡林郭勒盟以“一廊一带四基地”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脉、化为行动。在这里,民族团结不是口号,而是牧民升起的国旗、是跨区域合作的笑脸、是各族青少年共踢的足球;在这里,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因团结而更坚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实践而更深入。 锡林郭勒盟2025年“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 未来,锡林郭勒盟将继续以“守望相助”的情怀、“感恩奋进”的姿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北疆草原常开长盛,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锡林郭勒盟民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