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林:中医哲学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 环球日报 》( 2025-08-20 第08版:商业报道)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天地如洪炉,人身似小鼎。中医养生之要,首在“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之气如环无端。今人常悖天时:夏饮冰露伐阳气,冬贪燥暖耗真阴,此谓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 所以,养生从中医哲学高度来讲,需要做到:顺四时以养天年,和阴阳而守精神。下面从顺时养生的角度阐述其关键要点。 一、春三月:发陈之道,舒肝为要。 《素问》曰: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春属木,应肝。此时当“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疏肝气。然今人多郁怒伤肝:晨昏颠倒,久视电子耗血,宜以枸杞菊花茶清肝明目,按揉太冲穴泄郁火。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更强调“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防木旺克土。 夏三月:蕃秀之机,养心为枢 《灵枢·本神》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夏火通心,易生烦渴。当学古人 “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避暑忌贪凉,饮姜枣茶护中阳;午时小憩以敛心神。若汗多心慌,可服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此方出自《内外伤辨惑论》,乃“益气生津,复脉固脱”之圣药。 秋三月:容平之候,润肺为先 《素问》诫:“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燥金当令,易伤肺络。智者“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食百合银耳滋肺阴,叩齿咽津润脏腑。尤须 “收敛神气”避肃杀。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梨者“润肺凉心,消痰降火”,配川贝炖服,正应“燥者濡之”经旨。 四、冬三月:闭藏之秘,固肾为基 《内经》示: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寒水主蛰,当效草木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灸关元、涌泉以温命门;食黑豆核桃补先天。切记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汗出如浆乃大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创当归生姜羊肉汤,正是“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的典范。 形神共养:养生之终极境界 《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今人重形轻神:食有机而心焦虑,练瑜伽而神涣散。殊不知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欲得真健康: 1. 导引调形——习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通经活络; 2. 守神定志——每日静坐观呼吸,如《庄子》所言“坐忘”; 3. 德全不危——《内经》强调“德者福寿之基”,仁心即良药。 结语:养生即养生生之气 《黄帝内经》箴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真正的养生,非求长生之术,而在“顺应天地之化育,调和身心之平衡”。春不伐阳,夏不纵阴,秋不伤燥,冬不耗精。如此四时有序,形神相守,方可达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至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