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流新闻媒体

环球新闻时讯 环球日报英文网 环球电视台

第08版:商业报道

PDF版阅读

下一版

环球日报客户端 看环球 知天下

下载

2025年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深度解码行业 共探数智化转型与创作新路径

2025-03-20 来源: 环球日报电子版

《 环球日报 》( 2025-03-20 第08版:商业报道)

近日,由上海广播电视台、静安区人民政府主办,上海东方娱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大宁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协办的2025年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作为本届上海影视创制大会的主体活动之一,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以“数智共振、剧创未来”为主题,围绕技术创新、资源整合、品质引领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影视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会上,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广播电视台(集团)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方世忠,上海市静安区委副书记、区长翟磊共同登台启动“品质东方·剧耀静安”上海影视创制大会,宣告大会将以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电视剧品质盛典、上海微短剧大会、微短剧品质盛典等四项主体活动为承载平台,共同探索当下电视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涵盖行业分享、主题论坛、重大题材电视剧合作项目创投会等多项活动。

上海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副总编辑尹欣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广播电视台是全国文化传媒领军机构,当前正致力于推进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全面实施“新闻立台、文化兴台、融合强台”的核心战略,加快推进智能化、超高清、移动化发展,全力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技术创新力、产业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全媒体集团。

        过去一年,上海广播电视台与多方协同,积极推进大小屏融合,让好作品有好平台。东方卫视黄金剧场凭借《山花烂漫时》等优秀电视剧,收视连续5年居中国视听大数据第一。

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传媒机构管理处处长、二级巡视员林苏闽表示,上海作为影视产业高地,出品了众多高质量剧集,如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繁花》《我是刑警》等,成绩斐然。未来,上海将优化政策环境,推动电视剧产业与多领域融合。

面对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给电视剧行业带来机遇与挑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刘文峰认为,行业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电视剧创作要以精品创作为本,推出更多优秀作品;以整合聚合为策,提升内容传播力;以求新求变为要,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创作播出。

国家广电总局规划院副院长滕勇基于CVB数据指出,2024年,电视剧户均收视时长同比上涨9.1%,黄金时段首播剧收视率同比激增26.8%,展现出观众对于电视剧旺盛的收视需求。滕勇表示,优质剧集对频道收视的拉动作用显著,《六姊妹》在东方卫视播出时,使频道黄金时段收视率较前期大幅上涨约40%。

在过往的成绩积淀下,东方卫视早已开始针对未来的电视剧市场展开前瞻性思考。当数智时代的“高光时刻”到来,电视剧如何持续激发创制活力?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磊卿表示,数智赋能成为电视剧创作新命题。“今年中国电视进入新一代超高清视听时代,东方卫视年内也将启动超高清播出。”

针对行业热议的长剧与短剧之争,王磊卿认为这是 “伪命题”。作品品质与长短无关,创作者应尊重创作规律,避免 “为长而长”“为短而短” 等错误倾向。行业应进一步整合资源,打破壁垒,构建合作共赢的 “命运共同体”。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郭长虹则强调了建设权威奖项对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性。他表示,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将思考把评奖嵌入产业生态体系,用奖项赋能行业发展,打造中国影视行业的 “金名片”。

当下行业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与会人士认为,行业应该抱团合作,主动求变,谋求高质量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梁红分享了总台在智能化时代的破局之道,认为应顺应行业变化,用精品内容构建竞争力,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性。谈及影视创新,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创新要依靠科技推动力、需尊重观众选择权。同时,要承担新使命,创作者要有敏锐洞察力、故事编织力与理论思辨力。

聚焦精品内容与科技赋能

电视剧行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方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陈潇表示,爱奇艺将通过“提质减量”策略深耕精品化与系列化内容;并计划进军中东、拉美市场,推动“陆剧+本土剧”双轮驱动战略,以内容为桥梁促进文化出海。

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李尔云表示,剧集的海外发行不仅拓展了商业价值,《三体》等剧集更成为中国科幻文化输出的新名片。

西嘻影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晓培分享了现实题材的创作密码。她坦言,现实题材周期长、难度高,需平衡创作规律与市场时效性,同时,借助科技工具提升效率,但“内容初心不可动摇”。

针对AI对内容创作的影响,多位创作者发表了自身观点。灵河文化创始人兼CEO白一骢坦言,AI在剧本生成、反套路训练、世界观构建等方面展现出高效优势,但无法替代人类创作者的“狼狈与浪漫”。

“AI虽能快速生成结构完整的故事大纲,却缺乏对文化细微差别的感知和情感深度。”编剧秦雯认为,AI的“缝合”式创作难以替代人类独有的生命体验与审美表达。

星光引力董事长、编剧张旋(本名:张江涛)认为,AI在剧本生成、反套路训练、世界观构建等方面展现出高效优势,但无法替代人类创作者的“狼狈与浪漫”。“人和AI的结合,是我们目前在做的准备,先进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创造力。”张旋曾担任电影《都市男女》的编剧,代表作品有言情小说《非常男女》以及励志类作品集《每个人都要经历三次破产》《看清未来不如创造未来》等,2022年投资对话栏目《围炉夜话》。

会上,多位业界人士围绕中国电视剧盈利与数智化创变问题展开了讨论。同时,重大题材电视剧合作项目创投会也在当天举办,充分发挥行业“风向标”作用。与会人士一致认为,唯有深化合作、拥抱技术、深耕精品,方能推动中国电视剧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2018-2030 环球日报社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环球日报社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