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乐居乐游之地
《 环球日报 》( 2025-09-23 第03版:环球旅讯) 近日,“旅居云南·心之所向”2025年“全国媒体达人云南行”宣传推广活动走进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的太平湖森林小镇。目之所及都是花的世界和树的海洋,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美妙的风景令人沉醉。在太平湖森林小镇,“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美好更加具象化,美好生活在这里更加可观、可感、可体验。 (刘小戌 摄) 漫步在太平湖森林小镇,鲜花竞开、清水流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一步一景就构成了“一花一世界、一水一景观”的诗意空间。全国媒体达人在这里观赏大地艺术、参观山地石漠化公园、感受木屋酒店、体验娱乐项目,太平湖森林小镇集合了游客对宜业、宜居、宜游康养目的地的需求,成为了广大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乐居乐游之地。 (刘小戌 摄) 随着探访的不断深入,太平湖森林小镇的“蜕变”故事也越发清晰。让人无法想象的是,数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石漠化严重的荒山,缺水少土多石,生态环境脆弱不堪。太平湖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曾是生态脆弱的“代名词”。在多雨气候与植被破坏的双重影响下,土壤快速流失,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效率极低,石漠化问题犹如“土地的癌症”,制约着当地发展。 2016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弥勒市因地制宜开启太平湖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拉开“坡地绿、湖水清”的综合治理序幕。云南太平湖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创太平湖石漠化防治体系与模式,从微地貌、微地形改造入手,采用“客土改良”法,添加沙土和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物理结构,实施“阶梯覆土绿化”和“人工封育”等措施,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 (刘小戌 摄)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的太平湖地区已经形成了由山顶生态林保育带、山腰绿化景观林过渡带、山底复合农林缓冲带、湖滨防护林隔离带、湿地水生植物净化带组成的立体综合生态修复体系。小镇依托弥勒特有的高原森林湖泊风貌与千亩花海,打造出一个以木为形、以花为介、以水为魂、以人为本的智慧生态圈。 从荒山野岭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从无人问津到“中国人气文旅小镇”,太平湖森林小镇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生态蝶变,成为了红河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样本。 “生态修复筑牢绿色基底,文化创意则让太平湖焕发独特魅力。”采访团被太平湖小镇独有的“大地艺术”给吸引,艺术家用植物、泥土、砖石为笔,在大地上创作的艺术作品让石漠荒山与文化艺术碰撞出独特的美感。近年来,太平湖延续“艺术赋能生态”的思路,每逢重要节点都推出大地艺术新作,从2021年《花飞蝶舞》以四季花海勾勒灵动曲线,到2024年《如愿》用彩色作物绘就乡村振兴图景,4年间10幅作品接续亮相,让每一寸修复后的土地都成为“可阅读的风景”。 (刘小戌 摄) 目前,太平湖森林小镇依托生态与艺术双重优势,构建起“观光+体验+康养”的多元业态,园内拥有万亩森林花海、木屋博览园、房车露营基地、花海滑道等特色景观和项目,满足不同游客需求,景区知名度也不断提升。同时,小镇积极探索出“景区景点+农户+产业园+游客”的模式,带动小太平村片区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打造特色民宿和特色餐饮。 自2017年开放以来,太平湖小镇累计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6亿元,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协同发展。目前,太平湖森林公园辐射带动周边29.1平方公里6个行政村1.5万人,为村民打开致富路。通过全力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有机结合,实现环境生态优美、土地效益升值、农业产业链延伸。 如今,太平湖森林小镇不仅获得了“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中国森林养生基地”等多项荣誉,更成为游客来了就不想走的旅游胜地。假期一到,太平湖森林公园内繁花似锦、游人如织,数以十万计的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赏花赏景,尽情呼吸着太平湖森林公园的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感受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雷启玉) |